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快讯 >  >> 
防治彩礼骗局还需从移风易俗源头找对策
来源: 北青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31 19:54:01


(资料图)

唐山客

男女青年见面当天就“定亲”,付完彩礼随时可以“结婚”,一场在男方看来异常顺利的相亲之旅,却很可能是精心预谋的彩礼骗局。近期,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未婚男青年在省外相亲被骗高额彩礼的案件屡屡发生,警方串并多起案件,成功打掉一个专门从事彩礼诈骗的犯罪团伙。据《半月谈》报道,此类诈骗手法并不高明,甚至漏洞百出,但却能屡屡得逞,与当前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等畸形婚恋观密不可分。

彩礼骗局是踩踏法律底线的犯罪行为,不仅愚弄了被害人的感情,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益,还会拉低婚恋诚信,破坏婚恋秩序,影响男青年择偶的信心,让男青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男青年择偶结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。

彩礼骗局早已有之,只是随着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彩礼金额越来越高,彩礼骗局的涉案金额也有水涨船高之势。如2022年12月,宁夏永宁县警方打掉一个彩礼诈骗团伙,该团伙作案5起,就骗取彩礼近150万元,诈骗金额高对应的正是彩礼金额高。

要防治彩礼骗局,需要公安部门增强责任意识,加大办案力度。公安部门应重视民众因彩礼、结婚等问题而产生的报警诉求,提升敏感意识,不把彩礼纠纷、婚姻纠纷等简单定性为家庭矛盾,而是善于从报警诉求中挖掘彩礼诈骗的问题线索,该立案的要及时立案调查,发现嫌疑,应顺藤摸瓜,一查到底。

公安部门应瞄准“找对象”的男青年、牵红线的职业媒人活跃的“婚恋集市”开展专项整治,排查彩礼诈骗隐患,并通过网络、传统媒体、社区宣传栏、农村大喇叭等媒介,发布彩礼诈骗的典型案例,解构彩礼诈骗的套路,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教育引导民众增强法律意识和防骗意识,提升识骗防骗的能力,也向社会释放震慑、警示效应。民众面对“幸福来得突然又走得突然”的疑似彩礼骗局,不能以“遇人不淑”“择偶不佳”而自认倒霉、忍气吞声,而是应该积极报警,或向民政部门、法律援助机构、基层社居、村居等寻求帮助。

防治彩礼骗局还应从移风易俗的源头找找对策。分析警方披露的彩礼诈骗案例,不法分子漏洞百出的拙劣诈骗手法之所以屡试不爽,与一些地方的婚恋陋俗有很大关系。彩礼数过高引发了不法分子的诈骗动机,有些男青年与女青年见面当天就“定亲”,就给付彩礼,在给付彩礼后随时可以结婚,在“结婚”时又只办婚礼,不领结婚证——这种仓促的、功利的、以金钱给付为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、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相亲模式或婚姻模式,客观上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

如果彩礼的标准能够降下来,如果男女双方在定亲给付彩礼前能够多交往一段时间,增进了解,如果男女双方在结婚时能够依法按程序正式领证,那么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法分子的诈骗动机和诈骗欲望,消磨掉不法分子的诈骗耐心,对不法分子形成更多制约,让彩礼诈骗的效率和成功率下降。

相关各方应该从婚恋不良习俗中找找病因,通过完善村规民约、合理设定彩礼标准、优化相亲及结婚流程、鼓励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等措施,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,教育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的彩礼观、婚恋观,在社会上营造崇尚适度彩礼、注重感情铺垫、按法定程序结婚的舆论氛围,从而堵住彩礼诈骗的漏洞,减少彩礼诈骗的隐患和风险。

标签:

X 关闭

辽宁大连17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
时间·2022-03-31    来源·

X 关闭